处暑二十四节气
处暑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月令七十二侯集解,7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此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是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历史渊源
时至处暑暑热将尽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酷暑时间比较长。暑热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古人将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到了处暑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处暑节气虽然还是热,但气温已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
气象变化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快结束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炎热的酷暑已渐消退,虽暑气呈退减趋势,气温不会异峰突起,但此期间仍然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并未开始凉爽,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传统习俗
处暑吃鸭子“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放河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开渔节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诗词
《闲适(节选)》
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赏析:“四时可喜”,表明了诗人乐观的态度。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特色,本不应该偏爱于谁。然而,一定要诗人排个位次的话,诗人还是把最宝贵的一票投给了新秋。“最好”二字,道出了诗人对于新秋的偏爱与深情。
文人自古爱秋又悲秋,悲秋的传统,千载而下,一以贯之。但诗人爱新秋,并不因为可以“悲秋”,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爱秋”。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这两句是说,简陋的柴扉门前,傍着潺潺的野外溪水;邻家老翁,空闲之时相约来聚会。这是写“新秋之美好”。
《早秋曲江感怀》
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赏析: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处暑时节,每每风雨过后,人们总会感到明显的凉快。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最美的处暑,已经悄然而至。在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处暑越是美丽多姿,越是唤起诗人秋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悲愁。
时间走到了处暑,山河万里又披上了一层秋霜。池塘上,又是“吹皱一池秋水”的秋意浓之时。那亭亭玉立的荷花,早已凋零大半,渐渐露出“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残意来。
“寒塘渡鹤影”,是曹雪芹笔下的秋意的悲凉,何尝不是白居易眼前的池塘衰景。
“花无百日红”,那么人又该如何呢?总归应了那句“人无千日好”。朱颜易销,白日无穷。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人生多么短暂。
寿比南山,自然只能是一种愿望;年光如水,汩汩东流,才是现实。青芜与红蓼,年年岁岁秋相似,只是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岁悲秋,今秋复来,明年亦如是。人生苦短,唯有及时行乐,“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如此而已!
《处暑后风雨》
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赏析:处暑。按照古人的说法,“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结束,暑气从此而止,开始潜伏潜藏,以待来年了。
处暑是一个气温由炎热转向寒冷的过渡节气,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开始逐渐感到秋天的凉意,正所谓“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所以在此时所写的诗,也通常是清凉、闲适和惬意。
诗人心中难言的愁苦,潜藏于最后两句: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秋声赋》是欧阳修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借忆欧阳修悲秋来表达自己现实中苦闷。
暑退秋已近
凉意徐徐至在夏末的影子里
发现初秋的洋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