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柯二姓族人敢吃猪婆龙

——聊斋脞说之七十二


《猪婆龙》叙说:渔民捕获猪婆龙(即扬子鳄)后,将其肉卖于陈柯二姓。陈柯二姓是陈友谅的后裔,只有他们世代食用猪婆龙肉,其他人不敢品尝。可见陈柯两家族人异乎常人。
猪婆龙,鼍的俗称,亦名扬子鳄,爬行动物,背部与尾部有角质鳞甲,穴居于江河岸边和湖沼底部。徐珂《清稗类钞·动物·鼍》:“鼍,与鳄鱼为近属,俗称鼍龙,又曰猪婆龙。长二丈余,四足,背尾鳞甲,俱似鳄鱼,惟后足仅具半蹼。生于江湖,我国之特产也。”猪婆龙因为长相怪异,因而引来古人的好奇,将其神秘化,于是有了兴风作浪的传闻。也因为如此,无所不食的古人才不敢随便食用。

(于受万画,摘自《精短文言全图聊斋志异》)
乾隆《淄川县志·人物志·文学传》记载:清初孙之獬招抚江西,“有柯陈大姓者,陈友谅之裔也,故明二百余年,盘踞险阻。公(孙之獬)委曲招徕,始入版图焉。”可知陈柯两家族有明一代,始终与明廷暗地抗衡。
陈柯二姓有何来历?作如下考证。
《明史·陈友谅传》记载:陈友谅是元末沔阳人,渔民出身, “祖赘于陈,因从其姓”。陈友谅于元顺帝时起义,初隶徐寿辉部,后杀徐寿辉并其军,攻占江西诸路,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称帝,国号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被射死。其子陈理继位,后为朱元璋战败。洪武五年(1372)被徙高丽。陈友谅为朱元璋诛杀,所建汉国灭亡,继任者又被徙外国,陈姓与朱明王朝有深仇大恨,不共戴天,其后人当然不会与明廷真心合作了。



王士《居易录》记录:南部门人李侍御子来(先复)说:前知大冶县见柯陈氏谱云,陈友谅子理败亡入蜀,改姓郁,居合江县,子孙繁衍,散在涪州、长寿诸邑。明末兵部尚书陈新甲,其后也。后理年八十,携一子再入楚,居兴国州,其子姓尤繁衍,不下万人,即今柯陈是也。
依据《明史》等资料判断,王士所言有误。
《明史·本纪第二·太祖二》)记载:“洪武五年春正月癸丑,待制王使云南,诏谕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至,不屈死。乙丑,徙陈理、明升于高丽。”因此陈理不可能“败亡,入蜀”。《高丽史》也有记载:“就将那陈皇帝老少、夏皇帝老少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陈理被遣送高丽时,正当年幼,《明史·陈友谅传》记载:“子理既还武昌,嗣伪位,改元德寿。是冬,太祖亲征武昌。明年二月再亲征。……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传记所言“幼弱”“童孺”,都能反映陈理尚未成人。据此推论,陈新甲不会是陈的直系后裔,但不可否认其为陈友谅后裔,因为陈友谅儿子众多,并非陈理一人。



谈迁所著《枣林杂俎·逸典》有则《二家遗裔》,对同样的事件描述如下:“沔阳柯氏、马氏,陈友谅遗裔也。改姓,与部曲谈、王、吴三家逋居兴国、大冶、瑞昌界上,族指蕃犷。崇祯壬午,口口口登乡榜。口口口口口口口张士诚遗裔为章丘李氏。初败时,乳母遗幼子而逃,冒李姓。”文中并未指出此支为陈理后人,但确定其为陈友谅之后。
据石韫玉的《钱塘棹歌》中记载:对于陈友谅的后裔,明廷明确规定:他们只能生活在水上,以打渔为生,不允许拥有土地田宅,而且男的不能娶妻,女的也不许嫁人,境界十分悲惨。清顺治年间,湖广总督白永盛的奏折曾提及陈友谅后裔:陈友谅遗孽分为柯、陈二姓,盘距江西武宁、湖广兴国,迄明世为患将三百年。这也是首次以官方形式承认皇室后裔。专家对此也一致认同:陈友谅后裔的的确确留存了下来,而且人数很多。

看来陈友谅的后代不仅仅存在于高丽,在国内也有后裔。上世纪80年代,洛阳益阳县陈宅村村民认祖归宗就引发轩然大波,考古专家到现场后,首先感叹这个村子的名字就来源于陈友谅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