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据唐风琴社社长彭建军介绍,普通人在老师的指导下,也可以很快就学会,但要学精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好的悟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国乐之精粹。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古琴是一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等等,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琴身材质是影响古琴音色的首要因素。古琴的面板一般为桐木或杉木制,底板为梓木或楠木制。木材必须风干,否则木质会开裂起翘,且音色不好。木料自然风干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斫琴者常搜罗各种陈年古木(古墓败棺或是古宅梁柱)用来斫琴。古琴的面板和底板以鱼胶胶合 。

  古琴面板上先要用漆灰作一层灰胎,这样可以保护木质松软的琴面。最常用的漆灰是用鹿角霜和生漆调和而成的鹿角灰。古琴表面涂以中国大漆(生漆),大多数情况下用黑色漆,少数用朱色、褐色和紫色。待漆干透後,用油石蘸水细磨古琴表面。

其他附件如岳山、承露、龙龈、雁足、琴轸则用硬木、玉石等坚硬材料制成。琴徽共13个,多用螺钿或玉石制成。

  古琴的身长,一般都是三尺六寸五分,比喻一年的光阴;古琴的身宽,一般都是四寸,比喻一年的四季;一年共有十二个月,若是加上闰月,便会有十三个月份;而这个数目,又恰好是一张古琴上作为音阶的“徽”数的总和。

据国内的有关古琴协会的专家称,全国古琴虽然都在努力发扬光大,古琴文化在2003年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诸多原因,古琴的传承在全国还是有一定的困境的。

  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一、对历代名琴的保护;二、对在世古琴名家的音像资料的收集保护;三、对前辈古琴名家的音像资料的收集保护;四、对古琴曲的收集整理;五、对古琴文献的收集整理;六、对现代古琴曲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