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黄沙,寂寂戈壁,莫高窟和守护着它的人遍历这里每一个寒暑春秋。76年间,一代代知识分子远赴大漠深处,接续守护莫高窟,疮痍之地逐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成为过去,世界敦煌学的中心冉冉升起。

 西去敦煌时,常书鸿还不到40岁。此前,他是留法9年的艺术家、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西装笔挺,风度翩翩。塞纳河畔的一本《敦煌石窟图录》让醉心油画的他为中国艺术倾倒,家国破碎战火纷飞更让他心系敦煌。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中创立。那时,莫高窟已荒废400余年。流沙从崖壁顶部倾泻而下,上百个洞窟被掩埋。壁画大块大块跌落,砸烂在地上。

  初创者接连离开,妻子也弃他而去,常书鸿却初心不悔。我如果为了个人的一些挫折与磨难就放弃责任而退却的话,这个劫后余生的艺术宝库,很可能随时再遭劫难!不能走!

   段文杰、孙儒僩、欧阳琳、李承仙、史苇湘……在常书鸿的全力招募下,一批批老员工告别优渥的生活,奔赴大漠。

  《敦煌研究文集》《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以及《敦煌研究》期刊……20世纪80年代,满怀爱国心的一代莫高窟学人奋力拼搏,用丰硕的学术成果扭转了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

  段文杰力倡接轨国际。去年辞世的敦煌研究院原副经理李最雄曾回忆:段老深知文物保护工作的艰巨。要做好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必须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捷径。年轻人被送出国深造,光是去东京艺术大学的就达70多人次。

  1998年,年近60岁的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研究院经理。退休的年纪,她却重新站在了起跑线上。

游客太多,她日夜揪心。不让看不行,看坏了更不行。哪能一味想着门票和钞票?于是,莫高窟在我国的文化遗产地中率先进行文物数字化探索和游客承载量研究,数字敦煌项目让莫高窟永葆青春成为可能。她说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便推动制定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在她的持续呼吁下,甘肃制定专项法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莫高窟有了护身符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古丝路重镇敦煌再度吸引世界的目光。古丝绸之路孕育了敦煌。我们在历史中寻找未来,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故宫博物院经理、敦煌研究院原经理王旭东说。去伊朗、去阿富汗、去吉尔吉斯斯坦……敦煌研究院的学者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自美国、日本等国的研究人员扎根敦煌,循着古老壁画探寻文明交流的印记。

  201911月,我国首个有关文物保护的多场耦合实验室在敦煌研究院竣工,长时间降雨、降雪、刮风等自然条件得以在实验室模拟。文物保护进入深水区,要攻关的都是难解决的问题,研究要向纵深方向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郭青林说。

  敦煌也在变得年轻可爱。新一代莫高窟人携手科技企业,让敦煌文化以流行音乐、游戏、漫画等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干了20多年讲解工作,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党支部书记宋淑霞转换赛道设计起研学课程。孩子们穿上仿唐代半臂襦裙,走进壁画修复现场,深度感知莫高窟。希望敦煌的种子能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