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扇窗户,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文学是一座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走进万千人的心灵。文学的馈赠无疑是丰厚的,它为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使我们的情感不致枯涸。通过文学的阅读,我们体会到文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而对于不同的读者,普通读者或者专业读者,他们则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获取不同的文学滋养。
一、感知诗性语言
“诗到语言为止”,文学的艺术特质首先体现在语言上,因为文学有语言所构成,作家的思想感情最重要落实到语言上。所以,读者也是先看到作品语言进而感动和思考的。所以,作为一个读者而言,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感知作品的诗性语言,先陶醉于作品的诗性语言之中,进而思考其能够令人陶醉的原因。
从李清照的凄苦哀艳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苏轼的苦恋哀思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到戴望舒的“雨巷”;从李金发的“弃妇”到艾青的“大堰河”;从穆旦的“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到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来寻找光明”,这些作品的语言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文学的语言是诗性的,充满了情感与想象力。当一句句陌生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就会被打动,就会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读到妙处时甚至会让人一边啧啧称赞,一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真有点“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味道。
由于诗性语言是一种充满了情感和想象力,是一种陌生而极具张力的语言,是“相中之色,水中之花,镜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言有尽而意不止”,是作家灵感的闪现,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语言”,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才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会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才觉得作品的语言让人回味无穷。感受文学作品的诗性语言,感受诗性语言的美,进而思考诗性语言的美,是我们首先想从文学研究中得到的。
二、领悟诗意人生
文学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它提供的是一种别样的人生,正是文学使我们摆脱庸俗的羁绊进入一片适宜的和自由的天空。
一个人从出生到步入社会,他所接触的人是有限的,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有限的,如果在有限的教育里受到不好的影响,那么对这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件不幸的事。而通过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接受广泛的良好的教育。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但是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知道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理想,当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我们的民族英雄是如何做的。毋庸置疑,通过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可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能很少有机会到国外去,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而了解外国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理想。我们也很难和现在的许多智者作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同样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而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以及体验他们的痛苦和欢乐。
“要想理解但丁,必须把自己提高到但丁的水平。”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但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但丁、歌德、黑格尔、尼采、鲁迅等人的作品而与他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可以说正是许多伟大的作品引领着我们往前走,正是这些作品才使我们明白了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有了这些作品,才能使我们摆脱庸俗人生观的束缚,把我们带到一个自由的天地。
三、探索文学创作办法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想探索文学创作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阅读文学作品,研究文学作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读得多了,了解的多了,对于文学创作方法的观点才会客观和全面。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应该博览全书,得出文学创作的一般方法。有时候一个作家与另一个作家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特点不同,一个流派与另一个流派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特点不同,一个时代的作家与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特点不同,这是文学创作中的正常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出现文学创作的繁荣局面。但即使“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文学作品就是文学作品,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有自己的共性。一个文学研究者应该具备文学创作的一般特点的知识,这是基础性工作,是文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要想分析某个作家的某个作品,他应该对这一作家,对这一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应有一个了解,不然,他的某些观点就有可能以偏概全。比如对陶渊明这一作家作品的研究,都知道他是一个田园诗人,风格恬淡悠远,但是他也有刚健雄放的一面;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某些作品也有婉约的一面。所以,如果不广泛的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而对一个作家的作品妄加评论,其观点就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该作家是一种伤害,对其他读者是一种误导,危害非浅。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应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精读,从而对一个作家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特点作出全面的、深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