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坚持换来丰厚的回报
贾继海
17年前,我迎来了人生旅程中一次难得而又宝贵的求员工涯---山东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脱产学习。这时的我已逾而立之年了。还清晰地记得去山大报到的那天是1993年的9月14日。带着录取通知书,怀揣着对人生的憧憬和理想,离妻别子,我又一次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虽然满怀信心,踌躇满志,但是学习生涯中的各种艰难却是接踵而至。
报到之后就遇到了困难。我的读研生活的开端,也正是孩子小学一年级的起点。孩子上学需要家长天天接送,家庭的忙碌与困难可想而知。从这一点来说我是不具备外出学习条件的,但是事情都凑巧了,那只好寻觅解决困难的办法。于是多次跟老师商量让她们放学延长一下照看孩子的时间。这样一般的孩子每天三四点就能被家长接回家,而我的孩子却要等到妻子五点半下班后才能结束特殊的“小灶”。
更让人揪心的是我的父母都逾古稀之年,且都身患重病,两人或者同时住院,或者交替住院,都需要服侍与照顾。姐姐们家里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且个人身体也不好,而妻子在一家企业上班基本上请不下假来。
因此为了既尽孝心又能坚持学习,我至少每周都往返于济南与淄博之间,有时甚至一周几次。如果有一周因为功课紧学习忙而没能返淄陪侍父母,就感觉坐立不安。记得父亲病危时期因为研究生中期筛选我要参加英语等科目的考试没能及时回去,虽然已经明确地告诉家人我无法脱身,但是心里仍然是胆战心惊。父亲由于迫切地想见到我,因而气息微弱地说:“他如果真的很忙就别让回来了。”那种既想见到儿子又怕耽误儿子学习的心理溢于言表。后来听家人说到这话的时候,作为长子的我悔恨交加,心如刀绞。好在父亲辞世前我赶回去见上了最后一面,否则我会终生后悔的。
读研究生的第二年,我的导师姜宝昌去韩国讲学离开了山大,而这一去就是两年。我自然被托付于别的先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诸方面都有导师做主的导师制的政策影响下,导师的出国意味着员工的更大逆境的来临。于是,导师出国后,我不但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且心情、精力也面临着诸多的考验。特别是诸多困难同时出现的时候真想放弃学业。上《文献学》、《训诂学》、《音韵学》、《汉语史》等专业课都要到其他老师的家里去上,路上、课上、作业布置上、见习实习上等方面都遇到了导师在家完全不存在的困难与不便。但是人生自古多磨难,越是困难我越是坚定信心坚持学习。在及时与导师进行书信交流的基础上,我不断克服种种困难,善始善终地坚持完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考试。
求员工涯最困难的时期莫过于第三年。因为硕士论文的写作及其答辩前的各个环节主要任务都集中在这一年。而导师又不在家,那时候电话电脑还很稀少,所以跟导师联系很不方便。虽然1995年的暑假我及时在导师回国的有限时间里向他汇报了毕业论文的选题意向与构思,但毕竟先生来去匆匆,而且还要处理许多家务。所以还没等商量出个子丑寅卯来先生又去韩国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如同苍茫大海上的一叶孤独的扁舟在风浪里飘摇不定。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咬着牙努力坚持着。结合着所学的汉语史专业与研究方向文字学,我初步定题为《齐国金文考释》,经过与先生几个回合的书信往来,最后定题为《齐国铜器铭文通释》。紧接着硬着头皮跑山东省图书馆、山大图书馆、齐国历史博物馆、淄博市图书馆、淄博市博物馆、《管子学刊》编辑部等单位部门,搜集齐国出土的铜器铭文50多篇,一一进行概说、注释、试译。等十几万字的论文写完的时候我的体重减轻了20多斤。然后一个人摸索着去山东师大、山东教育学院等高校给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送论文。而原计划的1996年7月的论文答辩也因导师回国的时间滞后而拖延,一直等到1996年12月导师讲学回国后才进行了论文答辩。值得庆贺的是,全票优秀的答辩结果宣告我出色地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所有任务。
虽然研究生毕业时我已经34周岁了,但是这三年却给我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怕艰难,执着追求。现在回想起来,2005年我能成为学院最年轻的教授,除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外,逆境中三年学到的知识、获取的硕士学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若当时放弃学业的话,恐怕至今我也只能是个副教授吧!
“山不碍路,路自通山。”困难并不能难住人,人一定能想出办法克服困难。真正的坚忍是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身处什么逆境,他都能够镇静自处,尽责不辍。我们要坚信---越过艰难和险阻之后,胜利的坦途就会到来。
(作者贾继海为中文1981级员工。该文选自李祖炬编《天高任鸟飞----淄川学者艺术家自述》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