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仪:齐文化研究的拓荒牛

 

淄博市委、市政府关于山东省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的立足之本,在于近三四十年来齐文化研究奠定的学术理论基础。陈书仪先生便是推动这一基础形成的重要拓荒者。

华丽转身

陈书仪1935年生于莱州市的一个偏僻农村,1951年参加工作,任农村教师,1958年调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烟台师专、淄博五中、淄博师专执教并从事教学组织领导工作。1985,从淄博师专中文系主任任上,调入淄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任党组成员、副主席,由此而实现了从教师以及教学组织领导者到学术组织领导者的华丽转身,投入到了齐文化研究的组织推动工作当中。“什么是齐文化”、“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当时来看不仅在社会上十分生疏,即便在学术理论界也很少有人能解其详。陈书仪先生跋涉于这一领域,直到1996年退休。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以身示范,兢兢业业,在员工们当中享有美誉;作为一名学术活动的组织领导干部,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与其他领导同志共同努力,十年间先后组织召开了五次大型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对齐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时的全国著名期刊《文史知识》是第一家以“专号”的形式组织推进齐文化研究的期刊,该刊1989年“齐文化专号”的出版,引发了全国性的地域文化热,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在淄博,淄博师专的齐文化研究所、临淄区的齐文化研究社等都是在这一时期的齐文化研究热潮中建立起来的。为此,陈书仪先生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荣记大功两次。

筚路蓝缕

陈书仪在齐文化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主要在于把那个时代刚刚萌生的一些星星点点的齐文化研究民间行为,组织并转化成了政府倡导的组织行为,由此而使得淄博市为主导的齐文化研究成了全国地域文化研究的排头兵。

首先,他看到了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潜在价值。当时的淄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只是一个刚刚组建起来的学术群团,人少且经费短缺,如何开展工作,既无榜样参照,更无经验可循。陈书仪先生凭借着高校工作的科研嗅觉,选定了把齐文化研究作为突破口的工作方针。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齐文化的发祥地在淄博,齐文化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淄博有着研究齐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此,齐文化研究在淄博大地的文化建设上扬帆起航了。

其次,确定了从延揽人才开始的工作思路。学术研究的开展必须要有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广大研究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召开学术会议延揽人才是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所谓“借鸡下蛋”。1982年山东工程学院的王德敏先生曾经组织召开过全国稷下学学术讨论会,在此基础上,淄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1986年组织召开了“全国《管子》学术讨论会”,随后又在1989年到1995年间,先后4次组织召开了“《管子》与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海峡两岸齐文化学术讨论会”“《春秋》经传国际学术讨论会”等一系列大型学术研讨会。这些学术会议释放出来的信息,经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众多新闻媒体和学术媒介的传播,随即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淄博成了齐文化研究的学术中心,大批的专家学者和齐文化研究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淄博一时间成了全国地域文化研究翘首以望的文化重镇。

第三,重视研究成果发布。召开了会议,专家学者送来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不了了之是不行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公之于世,要让它们传播出去,发挥应有的效能。为此,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出版会议论文集,从第一次“全国《管子》研讨会”开始,坚持每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都出版了论文集;二是创办学术期刊,1987,创办了《管子学刊》学术期刊,他任总编辑。期间广泛联系凝聚了诸如国内的周谷城、千家驹、杨向奎、张岱年、李学勤、赵守正等史学界泰斗级的专家学者,中国台湾的陈鼓应、美国的李克、日本的金谷治、谷中信一等一大批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或撰文赐稿《管子学刊》,或亲临淄博参加学术会议,都为齐文化研究贡献了丰硕的成果。1992年《管子学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为以齐文化研究为主阵地的学术期刊,今年已经度过了他的31周年华诞,其刊物质量不断提高。三是积极培养本地研究人员队伍。《管子学刊》创刊之初,他提出了重视本地作者培养的工作重点,组织各种类型地方性研讨会议,催生本地作者研究成果的产出,促进本地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淄博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齐文化研究作者队伍,其主体就是从那一时期形成的。

再创辉煌

19961,60岁的陈书仪先生从《管子学刊》总编辑岗位上退休了。由于全身心地投入推动齐文化研究的组织工作,并没有在个人著述立说方面投入很大精力。但毫无疑问,他在1993年撰写的《<管子>研究在海外》一文,目前依然有着很高的点击率。退休以后他开始转入到了齐文化的研究当中,上下求索,孜孜不倦,开始再创辉煌的新征程。

姜太公、管仲这两个齐文化领域中杰出代表人物的享年与生年,文献记载不详,史料证据有缺。陈书仪先生从文献学与历法学相结合,并参照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相关结论的角度给予了深入的研究,认定姜太公生于公元前1138,即商王武乙八年,癸亥,卒于公元前1036,即周成王七年,乙巳,享年102岁。从正式与野史印证以及立法推算的角度,认为“管仲生于公元前735,这个推断应该是成立的”。对姜太公与管仲他们生卒年的确定,其学术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2008,齐鲁书社出版了他近30万字的《管子大传》。这是一部对《管子》研究进行全面总结的学术论著,其中对管仲其人的生平事迹,《管子》其书与管仲其人的关系,以及后人对《管子》的研究,都做了多角度的梳理与阐发。201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他近120万字的鸿篇巨著《齐国史料编年考辨》。这部著作,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基本内容是对齐国史料的全面收集、编年梳理和史实考辨。从齐文化史料学的角度荟萃、梳理齐国史料,为齐文化研究作出了史料学研究领域的新贡献。

美好憧憬

201822,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齐文化研究院经理、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博士生导师王志民教授,主持召开了由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齐文化研究院和淄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齐文化史料学暨《齐国史料编年考辨》座谈会”。近30位来自文献学、齐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王志民在充分肯定陈书仪在齐文化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的同时,突出强调了齐文化史料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思路。

现在的齐文化研究已经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宏观管理层面上,以淄博市为中心,省委、省政府规划设置了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力度不断加大;在学术研究方面,以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齐文化研究院为中心,既形成了山东省的齐文化研究基地建设重镇,又是省政府设置的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正在从学术方面积极推进稷下学宫模拟展示和姜太公祠与管仲纪念馆的扩建提升三大工程。

三十多年的时间,齐文化从星星之火到蓬勃发展,浸润着很多人的辛勤与努力,筚路蓝缕者不可胜数,陈书仪先生只不过是其中之一。他从不居功自傲,低调为人,勤于做事,佛心待人,形成了他的一贯做派。愿他健康长寿,并能够在为齐文化研究深入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陈书仪,编审。196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为淄博师专中文系首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