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
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只有不懈追求的目标。靠着自己的智慧、才华和努力,他从一个文学青年、编剧成长为主管中国电影的官员,他就是淄博人张宏森。有人说他是影视剧“获奖专业户”、“主旋律”作家,左手抱“飞天”,右手抱“五个一”,头上还同时萦绕着“劳模”和“拔尖人才”的光环……对荣誉和各种褒奖,张宏森淡淡一笑:荣誉代表过去,拿更好的作品献给未来。
追求文学矢志不移
1981年,17岁的张宏森考上了淄博师专中文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分到淄博文联做了编辑。两年后,他的长篇小说——《阳光与蛇》问世。
编辑做了没多久,由于文联编辑的文学刊物停刊,摆在张宏森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等待政府重新安排工作;二是留在文联当专业作家。此时,找工作对张宏森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在大学学习期间,他是同学中第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刊物发表文学作品的员工,他的文笔早已有伯乐赏识,有一家省级大报驻淄博记者站点名要他。留在文联,当专业作家,对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是挑战,靠什么在方格纸上有所作为呢?立志献身于文学事业而又不服输的张宏森大胆地选择了专业作家这个职业。
辛勤汗水赢得机遇
当了专业作家以后,张宏森首先选择反映劳动工人的题材,创作《大交叉》、《车站》前,张宏森来到淄博境内的辛泰铁路一个小站,与铁路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困惑,到最后铁路工人把张宏森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深入生活体验后,进入创作阶段,张宏森直接搬到父母家吃住,时值酷夏,当时家中还不富裕,没有电扇,没有台灯,张宏森在狭小而简陋的房间里,冒着酷暑,光着膀子,任凭蚊叮虫咬。直到因劳累阑尾炎发作住进医院才得以躺在床上休息。手术后,还没等伤口愈合,他就开始修改作品,致使刀口感染。
为写《梁子》,他来到梁学章上学的淄博人民警察学校,与梁学章当年的老师、同学座谈,来到梁学章工作过的张店公安分局打流队与打流队员一起到公交车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区域,体验打流队员抓小偷、抓潜逃人员的惊险生活。
为写《西部警察》,张宏森告别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幼女,只身到甘肃公安厅体验生活达3个月之久。3个月里,他走遍了河西走廊、戈壁沙滩、荒郊野外,与公安民警出现场、搞侦查,一起到达案发现场,他洞悉了大西北警察的精神世界,理解了他们的人生追求,学会了他们独特的语言,熟悉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观察了他们的一颦一笑。时间长了,警察们生活中遇到高兴的事就告诉宏森,遇到烦恼的事也向他倾诉,在那里,张宏森把自己当成了一名警察。
张宏森在生活中学习,他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呈现给广大电视观众一份份厚礼:《大交叉》、《中国窑》、《梁子》、《车站》……其中,《西部警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影视的扛鼎之作。后来,张宏森的文学创作再一次受到重视,他调到了山东省电视剧制作中心,负责山东省的电视剧生产制作,为此,他给观众奉献了一部部电视剧大餐:《大染坊》、《闯关东》……
机遇又一次降临到张宏森的头上,他调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成了主管中国电影的官员。
家乡给他创作源泉
8月26日,记者奔赴北京,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见到了忙碌的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
人到中年的张宏森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他炯炯有神的眼睛洞察生活的真谛。8月26日9:00,按照约定,记者来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对记者的到访,张宏森十分热情,首都的气息没有改变他浓重的淄博方言,地位的变化没有改变他对家乡的热爱:“感谢家乡的媒体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没有忘记身在首都的我。感谢家乡的山水、人民哺育了我。是家乡淄博朴实的父老乡亲情感给了我创作的灵感,也是我创作的源泉。”发自内心的话语,拉近了北京与淄博的距离。
记者:淄博众多的作家以及初涉文坛的文学爱好者,都把你当做偶像,大部分人希望像你一样,作品能够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进而能够获奖,你能谈一下你写作成功的秘诀吗?
张宏森:秘诀没有,可以说一下我写作的体会,第一,是我在家乡生活的土地,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乡亲们,他们所具有的人情、人性、情感给了我创作的生活素材,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学习、观察、思考,才能写出好作品。
第二,朴实的劳动人民以及他们创造劳动成果的艰难过程是写作的支撑点,读书学习、勤奋思考,照着目标孜孜追求是取得成绩的经验之一。
第三,任何作品都是以情动人,我在家乡生活了32年,这32年我获得了博大的情感,有这32年生活的积淀、感受,才能写出以情动人的作品。
记者:在你的作品中有多少元素来源于家乡淄博。
张宏森:有很多,比如《车间主任》虽然说的是东北发生的故事,但里面有些人物的性格特点,生活方式,有些方言俚语都有着淄博的烙印,可以说,我作品中的人物多多少少都有淄博人的影子。
记者:你觉得生活工作在淄博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人,怎么能够创作出在中国有影响力的作品?
张宏森:淄博是齐文化发源地,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文化优势,历史上出过不少文化名人,像蒲松龄、王渔洋等。文化不分城市的大与小,地域的辽阔与狭窄,文化工作者没有中心和边缘之分,特别是在当今资讯发达的时代,信息的享用是平等的,只要把握住时代脉搏,创作出有影响的文化产品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你作为主管国家电影产业的官员,请你谈一下目前中国电影的现状和未来。
张宏森:党的十六大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电影也实行了产业化改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影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标志有: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创作生产故事影片402部,比2006年的330部年产量增长21.8%,2008年中国电影产量达到406部,2008年中国城市电影票房达到43.41亿元,较2007年增长10.14亿元,实现了连续五年的高速增长。在电影院线方面,今年城市影院新增118家,新增570块新银幕,平均每天增加1.7块,全国银幕总数从5年前的1000块一跃突破4000块。在未来3年到5年时间内,城市电影银幕将达到1000块,中国步入世界电影生产强国。
(张宏森,男,汉族,1964年生,山东淄博人。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文系1981级员工。历任山东淄博市文联文学编辑、专业作家,山东淄博市文联副主席,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党委委员、影视部主任、党支部书记,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兼影视部主任、党支部书记,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艺术总监,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副局长、分党组副书记,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局长、分党组书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分党组书记。2017年3月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电影局局长、分党组书记。2017年5月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电影局局长、分党组书记。中共十九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