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的公平--编剧张宏森谈《大法官》
名气越来越大的张宏森还是几年前那副瘦瘦的谦谦君子模样,在与记者谈起他的新作《大法官》时,他的手机不断响起,一拨又一拨的人找他谈事情,采访进行得断断续续,但每说一句话,他都大力地打着手势,这个动作无声地泄露了该剧在他心头的分量。
“《车间主任》之后,我攒了三年的劲干了这么个活儿——从来没遇到过这么难产的创作,比正常写作速度慢了3、4倍,当我写了5个月还没有写完时,我豁出去了。开始我还想着10月份拍、7月份拍,后来顾不得这些了,彻底放慢速度,写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现在回头看自己的作品,他的感觉就像一个父亲在端详自己的孩子。
谈及《大法官》的创作初衷,张宏森用诗化的语言进行了精彩概述,他说:“这是我创作的第4部长篇,也是第15部电视剧。我的写作一直在表述一种疼痛的情感,这是我真实的人生体验,也是我刻骨的人生缅怀,《大法官》也不例外。通过法官和审判这样的概念,我拥抱并浸濡在公平之中,我曾写道:没有公平就没有人间天堂,再丰衣足食也无济于事。我看到真正的疼痛者、坚忍的疼痛者、咆哮的疼痛者是如此广泛而清晰地存在,因此我相信,他们需要这样的抒情,这样的行吟,这样的长歌当哭。另外,我的疼痛不仅仅源于自身,它还源于我的父母兄弟,源于身处其中的蹒跚时代,源于负重前行的古老民族。巨大的疼痛来自血性,与命俱来,与生俱来,与血肉骨殖俱来,任你如何规避,终究无法摆脱。的确,现代文明之光可以照亮疼痛,疗救疼痛,而在现代文明之中,现代司法文明却又具有如此强烈的实用性、紧迫性,这种紧迫的实用性应该紧急而又脚踏实地地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发生至关重要的关系。所以,我写这部戏与其说是一种巨大的内心隐秘的揭示,不如说是一种情感外露的呼吁与呐喊。公平、公正、公开,这六个笔画简单的汉字看似简单,其中却饱含着鲜血、泪水,乃至于生命、名誉、自由等等无穷无尽的大命题。这是法律的灵魂,现代司法的灵魂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现代文明灵魂的一部分,所以,在《大法官》当中,又融入了我的渴望、寄托和真理性追求。”
|
张宏森特意谈到了《大法官》与《西部警察》、《车间主任》的不同,他说:“后者可能有更多的情感依托,前者却力图用科学理性来为人民寻找和表述,在一个物质的时代,尤其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这些概念紧急降落的时代,我力图找到不让人民惊恐和失望的理由。我知道,我试图运用的科学理性多么浅显,可我还是想让人们稍稍驻足一听,哪怕我稚嫩的理性之声能让驻足一听的人们稍稍缓解一点内心的忧虑,我就觉得我做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尽管这可能是井蛙之天。”(文/小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