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太阳成集团tyc9728/p>
林语堂曾说过一个经典比喻,社会对你们的父母说,你们儿子中学毕业读了三十本书,我可给他每月四五十元,如果再下两千元本钱再读三十本书,大学毕业我可给他每月八九十元,父母算盘一打,说“好”,于是译成,送你们进大学。于是你们被称,拿文凭,果然每月八九十元到手,成交——这还不是你们被出卖吗?与读书之本旨何关?与我所说读书之乐有何关?
闲下来,我也不断思考:大学为了什么呢?但却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
有时候,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记得小时候父母总说: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大概那时,大学给我的印象就是从农村中解脱出来,或者说是彻底的背叛农民的狭隘性。
有人说一所大学最吸引人的是它的思想、文化。因为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将来要走的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之学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想其中就蕴含这样的道理。所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会影响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对待生活的态度,使我们反复更精细的观察生活,欣赏不知名的一草一木。
有时候则想——我知晓自己是个平凡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生活,不要做太多非分之想。我觉醒我们不再是小孩子,前途也不再是无限的。所谓的真理学问太迷茫,所以还是拿一张文凭具体一点为是。我是自私的,我所学不就是为了一份工作?如果不读大学,将来社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理想与现实相互碰撞着。父辈的年代里,上大学意味着骄傲与成功,动机也很简单。可是在今天,上大学仅仅意味着不被淘汰,每个人心中的战争是愈演愈烈——为了将来能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为了家人过得更好一点,更幸福一点,而间接地才敢说为国家贡献自己区区微薄之力。
就这样开始了一段如此自以为是而又如此狼狈不堪的岁月,这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
正如惠特曼所说:我的脚他在梯子上是最上一级,每一级是一束岁月,一步比一步代表更大的一束,一切在下的都正常的走过去,而我仍在向上攀登。
逝者如斯,大学仍在继续,思考尚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