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萧珊》是作家巴金在其晚年散文集《随想录》中怀人系列的一篇。

       巴金从剖析自我入手,对文革的黑暗荒谬,尤其是知识分子由“奴在身者”发展成“奴在心者”的人格萎缩的精神痛史有沉重犀利的批判,包含着自我反省、自我忏悔、讲真话的勇气。这不是一篇纯粹的悼亡之作,全篇在情思婉转之中有沉痛的叩问,直至文革的荒谬与黑暗,虽然在自我批判上不是特别突出,但仍然可见作者的自省意识。巴金的这篇作品文字质朴,以情取胜,是当代散文史上的悼亡名篇,这种无技巧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巴金“讲真话”理念的凸显。《怀念萧珊》不仅是巴金对文革时代沉痛家事的回顾和知识分子心灵轨迹的自我摄照,而是独具返璞归真的文体价值,是当代散文诗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由萧珊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引出对萧珊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萧珊去世后几天,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但由于那时还处在“文革”之中,写不出来。现在“文革”已过,自己“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写两篇文章”,想说的话可以说出来了。文章开始以追忆的形式开始对萧山的点滴记录,先回忆向萧珊遗体告别的情景,引出她遭受迫害致死的原因,“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本来可以活下去。”“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文章的叙事从此缓慢而深沉起来。然后具体展开对她“文革”中所受折磨的回忆。

       第二部分,继续回忆萧珊在“文革”中度过的艰难岁月。“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生命之火逐渐熄灭”,着重回忆萧珊生病后的生活。

     第三部分,着重回忆萧珊病重直至去世一段时间的生活。全书的感情最高潮出现在萧珊的弥留之际。作者的笔触饱含深情,但又极其克制。

       第四部分,作者的感情转向现在,照应开头,并围绕对萧珊的总评价展开回忆。从两人的相识一直写到她的最后,是巴金内心最真实情感的流露。

       文章写于“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当时人们还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悸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时代情绪,作者追忆了在十年浩劫期间个人、家庭的悲惨遭遇――妻子的死、儿子的病、自己的艰难处境,以此抒发了对亡妻萧珊同志真挚淳厚、绵绵不绝的情怀,愤怒地控诉了“四人帮”迫害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滔天罪行,揭示了十年动乱给国家、民族造成的灾难。文章所叙之事,尽管全是家庭、个人的生活琐细,然而其意义却超越了家庭与个人,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在那场浩劫中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不幸遭遇,使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通篇文章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和怀念,甚至把对痛苦的回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情感的凭藉,汩汩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地涌出,向读者倾诉着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情感真挚而丰沛,常常逸出抑制性的表述而洋溢开来,感人至深。

       与怀悼散文通常写法不同的是,本文不是通过对死者一生的生平事迹的顺序概述来表达生者的思念的哀痛之情,而是着重于写萧珊在文革中的遭遇,最后才略写她的生平。文章详细回忆了她因受作者的牵连而受尽精神和肉体折磨的情景,在灾难的岁月里,夫妻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她患了病,却得不到治疗。靠开后门住进医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在极度的压抑和痛苦中离开人世。

       文章看似随意写来,却在细节的把握与选择上,显出了高度的艺术敏感,比如,作者在文章中对萧珊默默而死情景的描写,尤其特别描写了她死前那一双美丽的眼睛,尽管笔墨从容克制,还是给人以极大的情感冲击力。

       文章把萧珊的悲剧同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以个人的悲剧反映民族的悲剧,带有时代特点的词语,不断向人们提示着悲剧发生的特殊时代、悲剧的典型意义,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记叙不事雕琢,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流露,议论也是有感而发,同时记叙、抒情、议论又是非常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章通篇都是以善良人的悲剧和作家真诚的自我“责备”,来控诉“四人帮”的罪行。它不写“文革”时期血雨腥风的残酷现实,而是写一个不该过早离开人世的人的离世,但读者却随处都可意识到、体会到“文革”给社会、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悲剧。用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内心的痛苦,所受的折磨。她的肖像又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波澜,引发了进一步的描写,议论和抒情。表明了她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对于作者来说,“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

       本文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萧珊去世的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被折磨直至得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更有对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罪行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控诉。这些感情都很强烈,又相互紧密相关。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来揭露“文革”所造成的灾难,以警示后人永远不能让“文革”的悲剧在中国重演。